试验概况采用宽65mm,厚4mm,长为350mm的钢板组成框架的梁和柱,并通过节点板和螺栓进行连接,框架的外观如图4所示。每个节点板共安装4颗螺栓,2颗与柱相连,2颗与梁或刚性基座相连。试验中通过更换标准破坏件来模拟损伤,标准破坏件如图4所示,从左至右依次切割20%,30%,40%的宽度,切割长度为210mm。沿侧柱布置4个加速度传感器,从下到上依次编号为1~4,如图4所示。试验结构的激振力来自于激振器,通过增加底层刚度的方式将其作为上部三层钢框架的嵌固端。此时作为本文考察对象的三层钢框架结构承受来自嵌固端的稳态激励。加速度响应的采样频率为250Hz,为了削弱外部激励特性、测试噪声和计算误差对识别结果的影响,将各结构状态的测试数据划分为64个数据段进行计算,每个数据段长度为27500个点。具体的损伤工况设置如表6所示。健康状态下第1个数据段中传感器4的时域波形如图5所示。4.2损伤识别结果采用确定性随机子空间法[10]识别该三层结构的各阶模态参数,识别的健康状态下第1个数据段的稳定图如图6所示。本试验激励形式下仅识别出第2阶和第3阶模态参数,故本文采用第2、3阶模态参数进行损伤定位和定气囊缓冲着陆系统具有轻质、 本文由弯管机网站采集网络资源整理! http://www.wanguanjixie.com 安全、环境适应性强等特点,能有效保护着陆过程中着陆器的安全,在行星探测中应用广泛。针对一种"水滴形"自扶正气囊缓冲着陆系统建立了动力学模型,描述了气囊基于接触和几何非线性效应在行星表面充气、降落、陆舱着陆-电动折弯机数控滚圆机滚弧机价格低张家港电动滚圆机多少钱碰撞、回弹及再碰撞等着陆缓冲过程。依据动力学仿真结果获取了气囊初始气压、初始着陆速度、星表地形等对气囊内部关键部位缓冲过载的影响规律,验证了"水滴形"气囊缓冲着陆系统可实现自动扶正及弹开分离等重要功能特征。研究结果为未来深空探测采用的气囊式缓冲着陆系统的工程设计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参考。着重阐述了气囊初始内压、初始着陆速度、不同星表地形等因素对气囊缓冲动态特性的影响。1气囊缓冲着陆工作原理气囊着陆缓冲技术原理主要是利用气囊材料的弹性或弹塑性变形、 本文由弯管机网站采集网络资源整理! http://www.wanguanjixie.com 气囊内部气体的压缩变形来吸收碰撞时产生的能量,以实现对内部结构(着陆器)的缓冲减震效果。为使气囊缓冲系统着陆后能够实现自扶正,采用“不倒翁”原理设计的“水滴”形气囊作为研究对象并开展动力学仿真和设计研究,该“水滴”形气囊是由两个独立的囊体将着陆舱布置在偏离气囊球心以下的位置,其优点是不管从任何角度着陆,当气囊在着陆表面上停稳后,在重力的作用下会自动回正保证着陆姿态固定,见图2。图2气囊缓冲着陆系统原理图缓冲着陆系统为非排气式,在其第一次与星表碰撞到最后自扶正整个过程会经历多个环节,如碰撞-弹跳-再碰撞等,期间还可能伴随着姿态的翻滚,本文将缓冲过程分解成“着陆、自扶正、解锁分离”等三个主要过程,着陆过程主要是针对参数设计的性能指标的动力学分析和验证,自扶正、解锁分离主要针对的是功能性的动力学分析和验证。2气囊缓冲着陆过程基本假设及数学描述2.1基本假设建立气囊着陆缓冲系统的数学模型需进行必要的假设和简化:①假设气囊内部气压为均压,气体处于一个封闭容积中、绝热且无泄漏,气囊内气体为理想气体,遵守热力学定律且热容为常数;②气囊缓冲着陆系统在着陆过程中可能出现多次碰撞弹跳,文中着重分析与星表的第一次碰撞过程,将此作为分析的简化。2.2数学描述气囊缓冲着陆系统简化模型见图3所示。图3中M0为着陆器质量;v为着陆器速度;a为着陆舱着陆-电动折弯机数控滚圆机滚弧机价格低张家港电动滚圆机多少钱 本文由弯管机网站采集网络资源整理! http://www.wanguanjixie.com
- [2019-08-02]办公楼加层处理-数控滚圆机滚弧
- [2019-08-02]识别视距检验-数控滚圆机滚弧机
- [2019-07-26]难点及改进探究-数控滚圆机滚弧
- [2019-07-26]施工技术要点探讨-电动折弯机数
- [2019-07-21]泵站管理研究-数控滚圆机滚弧机
- [2019-07-21]结果的因素分析-数控滚圆机弯管
- [2019-07-16]概率的影响研究-数控滚圆机滚弧
- [2019-07-16]信道模型求解方法-电动折弯机数
- [2019-07-11]估计及互耦校正-数控滚圆机弯管
- [2019-07-11]宽带基站天线设计-数控滚圆机滚